全球视讯!宜华健康摘牌!潮汕大佬的“宜华系”正式退出A股资本江湖

2023-07-01 21:00:20   来源:南方都市报

顶着ST的帽子在A股苦苦挣扎了一年多后,宜华健康还是黯然离场了。

近日,宜华健康发布了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。公告显示,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股价低于1元,触及强制退市机制,宜华健康被深交所终止上市。

背靠“潮汕资本教父” 刘绍喜的宜华健康,作为一家从地产转型大健康的明星企业,一度受到资本的追捧,但在转型后,频频被爆出债务逾期、信誉下滑,净利润也出现巨亏,最终泥潭深陷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而在宜华健康退市前,刘绍喜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的另一家--宜华生活两年多前就已摘牌。两家上市公司的双双退场,也意味着刘绍喜一手打造的“宜华系”正式退出A股资本江湖。

“有潮水的地方,就有潮汕人;有钱赚的地方,就有潮商”,但属于刘绍喜的资本大戏可能暂时拉下了帷幕。

大肆并购进入医疗业

刘绍喜的故事颇具传奇性,即便是在千亿富豪扎堆的潮商中,也有很高的识别度。幼时家贫的他,很早就走上社会以分担家庭的重担,先后摸索过很多小生意。

“向阳花木易为春。”这是宋代诗人苏麟的诗句。木业正是刘绍喜庞大商业版图的起点。

1987年,刘绍喜开始从事家具木材制造业起家,打造了家居木业市场极负盛名的宜华木业。2004年,宜华生活的前身宜华木业登陆A股,成为汕头第一家上市民企,也成为“中国木业第一股”。

而宜华健康的前身是宜华地产,成立于1993年2月,2000年8月上市,是粤东地区首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。

但随着商品房市场的逐步遇冷,2015年左右,大批房地产上市公司拉开了转型大幕,转型方向多为当时的市场热点。而风头正劲的健康医疗行业,成为不少房企瞄准的目标。宜华地产也最终决定押宝大健康,一头扎进了这片蓝海。

2015年1月,宜华健康完成对众安康的收购,进军医疗后勤管理及医疗专业工程领域,开启了进军医疗的第一步。同年2月,宜华地产正式更名为宜华健康, 彻底改头换面,从房企正式蜕变成了医疗企业,主攻大健康和养老产业。

转型医疗之后,宜华健康的业绩一度实现大幅增长,2016年净利达到7.44亿元,同比暴增1342.25%。但转型过程中,高溢价收购导致了过高的商誉,为日后业绩的爆雷埋下了隐患。

2019年,在对所投资企业的商誉及长期资产计提减值的情况下,该年度宜华健康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巨亏15.72亿元,同比骤降986.19%。

此后,宜华健康营收、净利开始大幅下滑,2022年净利亏损幅度虽有所收窄,但至2022年底,宜华健康净资产-7.80亿元,已资不抵债,逾期金融负债合计19.98亿元。

深陷债务危机

复盘宜华健康的退市之路,除了业务巨亏,债务危机、信誉下降等也是宜华健康走到“风雨飘摇”边缘的推手。

靠并购进入医疗行业的宜华健康在随后的发展中,并未停止大肆收购的步伐。公开资料显示,该司总共购买了十多家医疗机构的股权,进入包括医疗后勤、医疗工程、医院管理、肿瘤治疗中心、医疗器械和设备、高端养老和护理、医药管理等众多细分领域。

随之而来的是资金压力。在不断收购之时,宜华健康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等债务融资,最终负债累累。

2020年度,宜华健康归母净利润-6.25亿元,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20.15亿元,资产负债率为94.59%,截至2020年12月31日,该司逾期借款合计12.59亿元,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。

资不抵债之下,宜华健康不得不剥离经营不善的杭州亲和源、象山亲和源养老项目,以图生存。2021年4月,深交所也向宜华健康下发关注函,要求结合公司现金流状况、债务逾期情况、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讼情况等,说明公司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。

事实上,房企转型过程中,资金流动性是个重要的风险点。华创证券在一份研报中表示,房企转型时要关注公司流动性补给能力与转型扩张的节奏能否匹配,以及脱离主业的“完全跨界”对资金实力要求较高,主业支撑较弱的房企应规避这类选择。“此外,由于以控股、参股方式参与的多元化经营,投入大、回报周期较长,所以还应重点关注负债期限的匹配。”

换句话说,房企转型并非易事,稍有不慎就可能会陷入既无主业兜底,又无副业撑起的尴尬中,从而导致业绩亏损,甚至资金链断裂。

信誉危机凸显

信誉危机,可能也是推倒宜华健康这副多米诺骨牌的重要一张。2021年10月,宜华健康实控人刘绍喜收到的一份市场禁入决定书,令市场震惊不已。

这份市场禁入决定书是因宜华生活而起。彼时,证监会查明,宜华生活2016至2019年定期报告存在严重虚假记载。一是通过虚构销售业务、虚增销售额等方式虚增利润20余亿元;二是通过伪造银行单据等方式虚增银行存款80余亿元;三是未按规定披露与关联方资金往来300余亿元。而刘绍喜作为宜华生活的实控人,被证监会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。

这对于包括宜华健康在内的宜华集团来说,不亚于一颗爆雷。毕竟对于资本市场而言,上市公司掌舵者财务造假带来的信誉隐忧,足以令其在融资途中遭到合作方充分的质疑。这也被外界视为,当初宜华健康出让股权引国资“救场”后却很快终止合作的一个可能因素。

上述“宜华生活”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甚至成为证监会2021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之一。一个引人注意的细节是,在稽查人员调查时,宜华生活甚至偷偷“拔电源”以对抗证监会的调查。

2021年3月15日晚,宜华生活公告称,收到上交所《关于宜华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》,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。数日后,宜华生活这个曾经的“中国木业第一股”,黯然告别A股。

在兄弟公司退市后,宜华健康的颓势也愈发明显--股价持续走低,并披露了六次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警告,直至今年6月2日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,6月9日完成摘牌退市。

地产商逐步退出医疗业务

近年来,上市房企跨界布局医疗健康行业的不在少数。但房企转型的触角本可伸向多个热点领域,却缘何特别钟情于医疗健康?

富途投研团队对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,传统地产商转型医疗健康主要出于几方面考虑,一是传统地产商面临经济下行的困境,医疗与地产存在协同性较高的业务,如医疗地产开发,适合切入;二是,医疗大健康产业可以与房地产企业的楼盘、小区形成联动效应,以提高自己楼盘的附加价值。

“从降低融资成本与拿地的难度来说,也是有利的。非地产融资成本比地产低,涉足医疗领域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减少融资成本,并且健康产业受政策鼓励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拿地的难度。” 富途投研团队补充道。

理想虽然丰满,但现实是骨感的。虽然地产商转型有着天然的资金优势,也被外界一度寄予“成为行业整合者”的厚望,但医疗与地产这两个行业的逻辑迥异: 地产是周转快、高杠杆,而医疗和养老是长期投入、持续运营、回报周期长。这也是大部分进入大健康领域的房企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、运营模式的重要原因。

富途投研团队认为,医院管理门槛较高,经营管理存在风险,而房企通常是与医院管理公司合作,产权与运营权互相分离,对医院经营参与不足,也为日后的亏损埋下了隐患。

此前,戴德梁行的一份针对养老健康产业的研究报告也表示,该产业投资大、退出难,具有较高的专业度,作为新兴行业,专业人才匮乏,盈利模式不成熟,产业链不完善,各项成本偏高。

在宜华健康倒在了转型医疗大健康产业路上之时,也有不少曾经的地产同行同样陷入转型的“水深火热”之中。

比如说,剥离房地产业务后,全身心投入“美丽健康产业”怀抱的上市公司奥园美谷,发展之途也不平坦。今年5月5日,奥园美谷被实施“退市风险警示”和“其他风险警示”,悄然带上了*ST的帽子。

湾财社记者也注意到,除了奥园美谷、宜华健康等在转型之后完全剥离了地产业务,更多的房企在转型之时则相对谨慎--保留了地产业务。但是,医疗行业本质上重资产、长周期、低回报,而随着地产行业的持续平淡,主业难以支撑医疗业务,悄然退出成了更多房企的选择,很多当初高调入局大健康的房企如今年报中鲜少提及这一块业务。

“当前环境下,地产商已经在逐步退场医疗业务。”富途投研团队认为,医院投资重资产、流程较长,短时间回报率较低,在房地产下行环境下,房企退出医疗业务、回收现金流成为必然的选择。

不过,纵观房企转型医疗大健康的近十年来,虽然有的倒在转型之路上,有的悄然退出相关业务,但还有的仍在竭力求生。后者中,虽然多数大健康板块尚未能撑起整个公司的营收,但发展势头向好的不在少数。

以福瑞达为例,该司此前深耕房地产行业多年,近年来起积极推进生物医药转型。如今,生物医药板块已顺利成长为公司利润的第二增长曲线,助推公司业绩实现高增长。今年一季度,福瑞达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.29 亿元,同比大增95.09%。曙光渐明之下,福瑞达一边加快了剥离地产业务的速度,一边在坚定大健康转型的路上打马狂奔。

而宜华健康退市之后的路如何走,属于刘绍喜的故事又该如何演绎,市场仍在观察。

采写:南都湾财社 记者王玉凤

关键词: